來源:辦學指北
作者:Ruby
近一兩年,筆者經常去往全國各地調研,接觸到很多校長,溝*程中發現,他們各有各的成功,但說到辦學遇到的問題或者踩過的坑,卻出奇的一致。
筆者將這些共同的問題捋了捋,總結出以下點,希望能給諸位校長一些借鑒和提醒。
忙于帶課,疏于管理
溫州的劉校長年前開始辦機構,由于自己教師出身,且機構很多學生都是沖著她的名氣來的,所以,年來,盡管機構已經有八九百學生的規模了,但她還是一直沖在教學一線,不過,近她很煩惱。
“我辦學年就有八九百的學生規模了,這兩年一直想再進一步,把機構做成千人校,可是就是突破不了這一步,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?”深聊筆者發現,劉校的機構模式很簡單,她帶著幾個老師一起教學,甚至自己帶的學生占到了總體的三分之一,根本無暇管理。
像劉老師機構這樣的單純教學的模式很典型,機構在發展初期,比如二三百人的時候,還是比較適用的,一旦機構發展壯大,就很考驗校長的管理能力了。
筆者建議,進入發展期的機構,校長*從一線教學中抽離出來,將重點放在機構的管理上,當然不是說不能帶課,畢竟*持一線帶課可以*持教學教研的敏銳度,可以將教學的比重適量減少,潛心鉆研、做好機構管理。
缺乏戰略意識
很多時候,創業辦機構,選擇比努力重要,這就要求校長需要武裝戰略意識,切忌“經驗主義”。
年,蘇州馬校長決定開一家培訓機構,啟動流程很簡單,租了房子,簡單裝修后,請了兩個老師,發發傳單,然后就在機構坐等*。
倒也是有學生來,不過,馬校長由于沒有經驗,一般是來什么學生就開什么課,什么科目、什么年齡段的學生都收,再加上老師沒有經過系統培訓,機構的課程體系也不完善,教學效率很低不說,還導致班級老湊不滿,教研及資源精力被嚴重分散。
這樣持續了幾個月之后,學生越來越少,轉年遇上疫情,入不敷出的馬校長只能將校區轉讓。
筆者認為,每個校長都應該戰略意識,認知思考一下機構的定位,也許剛起步的時候,資金、人力有限,但先要做的是聚焦,只做自己有把握、擅長的學科,隨著*批學生成長、積攢口碑之后,再找合適的切入口擴科,依托好口碑擴大*。
盲目擴張
開分校是機構擴張常見的方式,但也是容易盲目、沖動的方式。
臺州李校長的機構學生人數已破千,再加上他是管理出身,機構的現金流也還不錯,因此,前年,他決定開分校,他認為,“開分校,一來能讓機構老師看到發展前景和上升空間,二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傳途徑,對于陌生家長來說,這是學校品牌的象征?!?/p>
李校長的想法很好,只是忽略了一個問題,機構師資的培養、教研標準化進程是否能夠匹配開分校的速度?
筆者認為,雖然開分校有諸多利好,但分校不是一個校區坐滿就得開另一個的,它需要跟機構的教研是否能夠標準化,師資培養能不能跟得上,是否有可復制的管理體系,否則,就是盲目擴張。
用股權留人
安徽杜校長,他的機構曾經有段時間師資流失嚴重,為了挽留師資,他拿出的股權分給機構老師們,算是穩住了師資的流失。
但去年疫情,杜校長機構受影響很大,由于線下轉線上不利,學生流失近,他召集老師,本想著老師們都是機構股東,在這個困難的特殊時期,大家能夠一起挺過去,疫情這段時候只發*工資,等機構扛困難,再把虧錢的工資補齊。
另他沒想到的是,盡管老師是機構股東,但沒人想承擔*,老師們紛紛離職,另謀高就去了,沒辦法,杜校長只能將機構關停。
杜校長的案例給筆者很大的啟示,機構付出代價留人不是不可取,但*是給錢,而非股權,把股權留給能跟你一起承擔創業失敗的人,并且需要確*你的*控股權。
另外注意,分配股權時,*避免對半分或者三等分。
表達能力不夠精進
一言興邦,一言喪邦,校長作為管理者,尤其需要提高自己的溝通和表達能力。
創業艱難,無論是資金匱乏的初創期,說服有能力的人跟著你干,還是創業過程中,遇有困難,說服大家不忘初心、堅持到底,亦或是化解消極情緒、各種矛盾等,都需要依賴校長的表達溝通能力,這也是校長個人魅力的重要體現。
陜西的張校長就嘗到了甜頭。
辦學年,張校長的機構已從人的小作坊發展到如今的學員,這中間并不是一帆風順,年的行業整頓、年的*,都對他的機構造成了巨大的沖擊,但憑著他的良好溝通和個人魅力,兩次沖擊中,無一員工離職,不僅平穩渡過困難時期,還讓機構發展的越來越好。
筆者認為,每位校長都應該*語言表達能力,特別是當眾演講的能力,這是*自身影響力、個人魅力直接的方式。另外校長也可以培養用文字表達觀點的習慣,*梳理想法,帶動自身更深入地思考機構的管理、發展問題。
創業是低概率成功事件,隨著行業整治的推進和家長需求的逐漸細化,培訓行業的門檻正在逐漸拉高,教培機構若想持續發展,這點公認的辦學坑,不能不注意。